[全文]
把握亞洲經濟崛起的歷史機遇
香港經濟峰會2012
自從上一次這個峰會以來,全球的經濟經歷了不少跌宕起伏,今年年初,世界各地都憧憬着經濟復蘇,不過,3月初日本大地震為亞洲以至全球的供應鏈帶來巨大的衝擊,再加上歐美各個國家等先進的經濟體,因受制於脆弱的基本面和財政的狀況,復蘇出現後勁不繼,因而掀起環球貿易逐步放緩的序幕。
隨後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就在國債上限的談判陷入僵局,美國主權債務評級歷史性被下調,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大幅波動;而在大西洋的另一面,歐洲債務危機近月持續升溫,甚至對整個歐羅區的穩定構成威脅。這一連串不利因素,均為全球的經濟前景蒙上陰影。
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開放型的經濟體,每當環球經濟出現急劇轉變的時候,也難以獨善其身。日本事故的干擾,加上歐美市場需求轉弱,以致與其息息相關的亞洲原材料進口亦明顯減少,拖累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在第二及第三季的表現。
幸好的是,特區政府得到商界和社會的充分支持,多年來已做了大量準備工夫,確保經濟體系的健全,亦制訂了應變計劃,以應付突如其來的衝擊。
最為重要的是,我們亦趁機強化香港的金融體制和其他經濟配套,抓緊機會,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、貿易、物流及旅遊中心的地位。每一次金融風暴過後,我們在國際的競爭力都有所增加。
也因為此,我們的內部經濟在這段困難時期,仍能維持良好的勢頭。勞工市場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都見到全面改善;失業率現在維持在3.3%的低位,差不多接近全民就業,市民的收入也得到實質改善,也為本地消費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全球金融市場在近月來出現大幅波動,反映市場擔心歐美經濟和財政狀況問題嚴重,情況更有可能會急轉直下,全球經濟會面對極大的下行風險。
國際貨幣基金會最近亦指出,全球經濟已經到達一個新的危險階段。即使亞洲區仍然是全球經濟的亮點,歐美需求疲弱對於亞洲區內經濟體的負面影響也愈來愈明顯,在最壞的情況下,恐怕亞洲亦難免會受到衝擊。所以在未來一段時間,香港的前景是不容樂觀的。
歐美經濟規模龐大,美國和歐洲合計佔全球經濟體的超過一半,亞洲市場難以在一時三刻取代她們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主導地位。
我們可以怎樣把握亞洲經濟崛起這個歷史性的機遇?首先,我們要認清自身的優勢。香港是一個位處亞洲、背靠祖國的國際金融中心,而且我們在貿易、物流、旅遊和專業服務等範疇都有明顯的競爭優勢,是中國最先進的服務業中心。
雖然我們應該要為香港今時今日的繁榮穩定感到自豪,但我們絕不能就此滿足。我們要為自己清晰定位,制定長遠發展策略,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,順應全球經濟重心向亞洲和新興市場轉移的潮流迎接。
第一個發展策略,就是擴闊香港的經濟基礎。在對外貿易上,除了加強與歐美和東亞經濟體等傳統貿易夥伴的聯繫外,一定要積極開拓與其他新興市場的商機,例如香港與中國以外的「金磚四國」(即印度、巴西、俄羅斯和南非)的貿易,在2005年的901億港元,已躍升至去年的2032億港元,累積升幅達126%。
此外,在今年6月,我們與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(EFTA),包括冰島、列支敦士登、挪威和瑞士,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,這是香港與歐洲經濟體訂立的首份自由貿易協定。
與此同時,也使本土經濟更加多元化,政府亦確認了香港的六項優勢產業,並着手落實一系列的措施,加快推動產業成長。我們難以要求這些產業在一年、兩年之內,可以佔到香港經濟體系裏面一個重要的元素,但是,只要繼續努力,一定會創出新天地。
第二,我們要充分配合國家「十二五規劃」的發展,力求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、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。特別是國家現是唯一在亞洲區以至全球最明顯、最重要的經濟體,而且維持很強大的競爭力,這個機會不能錯過。
在「十二五」的藍圖之下,國家未來五年將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,擴大內需、發展服務業和新興產業、推進城鎮化、推展科技進步和創新、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,進一步改革開放,以及加快所謂「走出去」這個戰略。這些發展對香港來說都是新機遇。
第三個工作重點,就是要深化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合作。李克強副總理在8月到訪香港,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措施,涵蓋經貿、金融、民生、社會事業、旅遊及粵港合作等多方面。這些措施一方面讓香港社會各界以及普羅大眾受惠,同時亦有助推動國家進一步發展,既達到雙贏的局面,也鞏固了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基礎。
在可見的將來,《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(CEPA)下的開放和便利化措施會繼續擴大和深化,不但惠及香港的四大傳統的支柱行業和六項優勢產業,更切合本地中小企業的需要,加快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。我們計劃在今個月內簽署CEPA補充協議八,以進一步深化服務貿易開放。
在粵港澳合作方面,我們要全面落實《粵港合作框架協議》,支持在珠三角建設以香港金融體系為龍頭的金融合作區域,支持廣東以「先行先試」方式對香港服務業開放,並逐步把有關措施拓展到其他地區。
人民幣國際化也為香港帶來了新的契機。在人民銀行和其他內地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,加上憑藉我們豐富的國際經驗和背靠祖國的獨有優勢,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自去年開始取得了理想的發展。今年頭九個月,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交易超過13000億元人民幣,佔內地人民幣貿易總結算約86%。而這個比數在數年前是很小的,差不多由零開始。
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發展也令人鼓舞,今年頭九個月,共有接近93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發行,較去年全年多出近1.6倍。
我希望將來香港這個大平台有直接結算,而且與世界各地不同時區的國際金融中心結盟,(它們)都透過香港的平台,進行結算服務,那麼,這個業務自然會更鞏固、更重要,對於香港來說,民生等各方面都會更好。同時,我們亦會充分利用香港在法治、制度、市場開放等優勢,進一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。
在香港的經濟發展策略上,金融業的角色極為重要。我們毋須過分憂慮進一步發展金融業,會令香港更易受到世界經濟動盪的衝擊;實際上不是。香港具有穩健和良好的金融監管和風險管理制度,亦有優秀的金融專業人才,令我們的金融業成功克服了九七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的巨大挑戰,亦從而更突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。
我們國家有第一強大的第一產業,有強大的第二產業,我們所需要的,就是那些國家需要的,特別是國家做不到的產業;是什麼?就是第三產業,高質素的服務業。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好,我們就不用憂愁,我們會更加鞏固,即使有衝擊,也會復蘇得更快。
回顧過去,九七亞洲金融風暴、2003年的SARS、2008金融危機,幕幕都記憶猶新。危機一次比一次嚴峻,但憑着良好的經濟基調和市民不屈不撓的精神、誓不低頭的拚搏精神,香港每一次都能在困境中走出來,甚至化危為機。展望將來,路途難免崎嶇,歐美的問題將會為世界帶來很多不穩定因素,但亞洲的崛起也會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。希望大家能好好把握機會,為中國,為香港創建更美好的未來。
本文為行政長官曾蔭權12月9日出席「香港經濟峰會2012」的致辭摘要;題目和小題為本報所加。
[全文完]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