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全文]
中國如何應對全球經濟危機?
香港經濟峰會2012
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指出,2007年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,集中反映出發達經濟體在經濟、金融及財政結構上的扭曲,問題至今未有明顯改善。
此外,各國在危機爆發後,均採取了迅速應對措施,雖令危機不致急轉直下,卻也阻止了危機的自然恢復過程。
「四年來,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,各國均採用了大量非常規刺激政策。這些政策或有短期阻止危機急劇下瀉的作用,但亦有延緩經濟恢復、損害經濟長期發展基礎的負作用。」
李揚指出,包括美國量化寬鬆、中國四萬億刺激方案在內的刺激措施負面作用開始顯現,為全球經濟添上新憂,這無疑給艱難恢復過程中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,預料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,國際環境將維持低迷。
抑制全球製造業增長
李揚指出,目前全球製造業正出現收縮,預示經濟下行趨勢。
他說,製造業PMI下降,由多種原因造成。
在需求層面,歐美債務危機持續發酵,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高企,這些因素相互影響,抑制了全球製造業的增長動力。
在生產層面,包括原材料及能源價格、勞動力成本上漲導致企業生產負擔加重,利潤下降及再生產信心受損。
在政策層面,經過近四年的危機,各國通過財政、稅收、貨幣等政策支持製造業發展已經捉襟見肘,難以為繼。
他表示,製造業活動在50點上下徘徊,可能成為較長時期的常態;而由於製造業佔中國經濟的比重最大,如果製造業發展在目前國內外形勢影響下繼續放緩,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將系統性下降。
不過,他強調,全球經濟對中國既是挑戰,更是機遇。
「依賴外需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,已經不可持續。」李揚說,內地貿易順差佔GDP比重已降至3%及以下,預計此情況將長期維持,世界市場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大下降,將促使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,解決中國經濟「對外過度依賴外需,對內過度依賴投資」的問題。
「就我們長期追求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而言,這無疑創造了一個改變對出口過度依賴格局的大好機遇。」他說。
他解釋說,根據中國社科院宏觀經濟運行實驗室預測,內地經濟增長速度可能從今年的9.3%左右下滑至明年的8.6%左右。至於出口、消費和投資三大動力增長率均下降,「未來相當長時期內,中國經濟仍要依賴投資。」【表】
人民幣或已達均衡
對於中國如何應對全球經濟危機,李揚表示,長期而言是繼續推進改革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,以及調整經濟結構;短期而言,鑑於物價上漲的壓力趨緩,預料在保增長和控物價兩大政策目標間,保增長或受到更多的重視。他並指,明年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的官方基調或許無太大變化,但宏觀調控的實踐將更注重前瞻性和靈活性。
「貨幣政策的靈活性已經有所表現,」李揚指出,今年年末銀行信貸保持發放,一改以往下半年收縮的常態,加上市場利率下行以及人民銀行三年來首次調降存款準備金率,均顯示出貨幣政策更趨靈活。他特別指出,國庫資金管理操作力度的加大更值得市場高度重視。
近期國庫資金持續通過拍賣方式向商業銀行轉移,操作頻率已從10月前的一個月縮短為十五天一次,頻率明顯加大。李揚指出,僅近幾個月國庫資金拍賣已近1800億元人民幣。
對於外界關心的人民幣滙率走勢,李揚指出,內地貿易順差佔GDP比重持續下降,而內地外滙儲備增幅持續下降,或說明人民幣滙率已經均衡水準。
「9月底,中國外滙管理當局開始向外出售手持的外滙資產,外滙儲備有所減少,這或許說明,人民幣滙率已接近其均衡水準。」
李揚表示,儲備和滙率的新動態,為進一步改革儲備管理和滙率形成機制創造了條件。「我們今後可望看到在資本項目自由化、人民幣可兌換等方面有比較多的舉措。」他表示,由於外滙儲備增長趨勢趨緩甚至可能逆轉,自上世紀末以來便形成的對貨幣政策的單向壓力可望弱化,諸項改革貨幣政策機制的措施可望實施。
內地經濟面臨棘手問題
財政政策方面,他指出,為實現保增長目標,財政政策宜保持積極態勢,包括增加支出,即增加在社會保障,公共保障房,農村基礎設施,城市交通,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支出。同時,積極財政政策亦體現為減少稅收(費),如加大對小企業的減稅力度如,降低營業稅稅率、推動服務業的營業稅向增值稅轉型、進一步降低小企業的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起征點、進一步下調小微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等。
他強調內地經濟面臨的若干棘手問題,包括社會保障房建設資金的籌措及後續的管理、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方向問題,以及發展資本市場問題等。
李揚教授簡歷:
1989年7月至1991年6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;1995年2月至1998年9月,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;1999年3月至2003年2月,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(2000年1月換屆選舉獲為黨委副書記);2003年2月至2008年9月,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、臨時黨委書記(2003年11月獲選為黨委書記);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,出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;2009年7月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、副院長兼金融研究所所長。
[全文完]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