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全文]
香港如何渡過時艱?
香港經濟峰會2012
歐債陰霾揮之不去,中國經濟近有下滑趨勢,全球經濟減速,在動盪的環境下,香港應該如何渡過時艱及把握機遇?
由《信報》與新城財經台主辦的「香港經濟峰會2012」,請來滙豐亞太區顧問梁兆基、麥肯錫香港區總經理倪以理,以及科大商學院財務系系主任陳家樂就《從環球經濟形勢出發 加深內地與香港經濟融合》此一題目,各抒己見。
梁兆基表示,明年將會是歐羅區各國「末日」的開始,其面對的經濟困境可與1998年金融風暴後的香港相比。然而,經濟規模遠不及歐羅區的香港尚且需要近七年時間復元,而且歐羅區的經濟問題癥結如優厚的福利制度根深蒂固,恐怕在十年內該區的經濟都難以復蘇。
作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歐洲,其經濟問題將令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。梁兆基指出,2012年將會是中國出口艱難的一年,PMI(採購經理指數)能保持單位數增長已屬不錯。他還補充,在如此嚴峻的情況,企業首要之務為削減成本。
雖然全球經濟前景未明,但香港於未來仍會受惠於人民幣離岸業務。陳家樂指出,中國須要讓人民幣「走出去」成為國際貨幣。
然而,人民幣在中短期內都不可能自由兌換,香港正好可扮演人民幣國際化的「試點」,讓人民幣逐步流入國際市場。
另一方面,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,可以為香港創造大量財富和就業職位,中港雙方各取所需,互有益處。
此外,中國逐步開放金融市場,包括副總理李克強訪港時所講的開放內地人投資港股ETF亦準備落實,屆時大量熱錢湧港,港股成交必將攀升。
隨着出口市場萎縮,中國經濟正步向以內銷為主的經濟轉型。倪以理表示,雖然內銷市場龐大,但港商往往因管理不善而無法佔領市場。他指出,不少港商以管理香港業務的思維來營運其國內業務,但因兩個市場有巨大差別,在香港營銷,可能只需要考慮二十個銷售點,但在國內可能要制定二千個銷售點的營銷策略;而兩個市場所需的人才也有相當分別。
此外,他又批評港商的創意愈發貧乏,不少香港企業在開拓國內市場後,由於市場龐大,企業盈利較以往相對容易,開發新產品的動力亦逐漸消失。
[全文完]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